您现在的位置 :

首页  >  行业动态 >  > 正文

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故事|每日报道

时间 :2023-01-03 02:49:50   
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急诊医学科内,一场与新冠疫情的战斗仍在进行中。急诊医生是抗疫战场上的“特种兵”。本台记者在不影响医护人员工作的前提下,记录发生在这里的故事。

12月30日清早7点40分,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室入口处,一位年轻女孩急匆匆地用轮椅将家中老人推到分诊台前。老人的状态看上去有些虚弱,护士立即为他测量生命体征并向家属询问情况。电子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患者的姓名和病情分级。经过评估,老人的病情相对较轻,被送到流水诊区的座椅上。早上,急诊候诊区的患者相比白天其他时段明显要少,一些家属手中拎着为患者准备好的早餐。

北京朝阳医院实行分级诊疗,根据生命体征将病人分为四级。病情危重的患者将第一时间被送入抢救室开展相应治疗。 


(资料图片)

打好攻坚战

近2周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持续高位运行,每天急诊内科患者激增到700多人次(平时仅为300余人),24小时进入急诊的救护车高达75-90车次。医院统筹组织全院急危重症救治资源,积极协调氧气瓶和急救设备。早上8点,急诊抢救室内,30多名医护人员围成一圈儿进行交班。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委员、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梅雪言简意赅、指挥若定,多次叮嘱确保医疗资源物尽其用:“特别要注意,分诊台护士见到新送来的病人,尤其是缺氧的老人一定要给上一个氧气,这是底线。第二,我们管理上一定要知道哪些病人需要大流量的氧,要不断地把他们挪到有墙壁氧的地方来。第三,加强巡视。临床大夫要到床边去捋一圈,为氧气面罩带歪的老人重新带好;我们每个人都身兼数职,这时候都是护士、护理员。再次提醒,N95口罩两、三个小时就要换,防止战斗减员。最后,大家心态要平和、一定要团结!”

交班会上,梅雪副主任的一句话语令人欣慰:“经过这段时间,大家对新冠感染可能有了新认识。我们的治疗手段和措施也提升了,重症病人的死亡率明显下降。我们的目标就是减少重症和死亡,给老百姓一个能够看到的效果。” 

向病毒“亮剑”

急诊抢救室内,这天早晨有62名患者在接受治疗,大部分是白发苍苍的老人。监护仪器显示出他们的生命体征,一些患者的病床旁放置有氧气瓶和医用输液架。大约10多天前,随着患者人数的增加,本市陆续出现原本有基础疾病的病人或高龄的危重症患者。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、急诊抢救室主管医生武军元刚刚接班,正在逐一检查病人们的情况。突然,一位77岁的老先生坐在病床上急促地喘息,用手势示意武军元,想要摘掉氧气面罩。武军元立刻上前抚慰:“老先生别着急、别摘它,不说话了。喘地稍微慢一点儿,放松点儿。你觉得能趴过来吗?能行是吧”。在医护人员帮助下,这位患有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老先生侧卧在床上,武军元用手轻抚他的后背说道:“这个病趴下来会好一些。坚持一会儿!”

武军元告诉记者:“老先生目前血氧只有80多。对于重症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来说,俯卧位通气是非常有效的方法。他现在是用无创呼吸机,如果坚持不住,可能就要气管插管上有创呼吸机。” 观察一段时间后,老人的症状仍未缓解。此前,老人的家属已同意接受有创伤的抢救措施。于是,武军元戴上防止气溶胶喷溅的头套,在两名护士配合下,为其进行气管插管。插管过程中,老人的心率有所下降,监护仪不断发出滴滴声。武军元及时为他按压胸部做心肺复苏。插管成功后,监测仪显示,心率、血氧有所回升。

“我们刚适当地做了一下心肺复苏,现在把气道给他保护起来,做一做俯卧位通气。希望他能扛得住!”武军元双手背后,又在老人的病床前环绕了许久。

与时间竞速,同疫魔较量。“现在疫情确实有一个暴发的阶段,不是一个人能够扭转局面的,但我觉得每人都积极努力一点、扛一扛。这就叫遭遇战,跟“敌人”在一块就是面对面拔出刺刀来亮剑!”说到此处,武军元紧握双拳相击在一起。

守望“生命线”

人有悲欢离合,每名患者都牵动着一个家庭的心。急诊抢救室的走廊尽头,竖立着一道蓝色医用屏风隔断。屏风外,多位病人家属望眼欲穿。

站在墙边的刘女士神情略显疲惫,挂念着93岁的外祖父。老人平时患有尘肺,12月22日左右发烧后开始咳嗽并带有血丝,在家中输液6天病情不见好转,12月28日夜间突然呼吸急促。家人见状立刻拨打120,将老人转运到朝阳医院救治。刘女士住在门头沟区,家人们几乎日夜轮流来医院守候。“今早我们开车5点多就出门,为了给姥爷送点儿早饭,白天是我和舅舅一起值班。”刘女士表示,她自己已经“阳康”近一个月;所幸姥爷这次得到了及时救治,唯愿老人尽快康复。

今年62岁的李女士在急诊抢救室外不停地踱步,为母亲的病情担忧。一周前的一个夜晚,87岁的母亲突然发低烧,在北京潞河医院就诊将近一周后,体温有所下降。12月29日,老人上厕所时突然感到憋气,基础病慢阻肺复发,家人急忙将她送到朝阳医院急诊室。李女士说:“我妈之前三次在这个抢救室住院将近半个月就治好了,我们特别信任朝阳医院!医术高明,抢救室的医护人员也有责任心!老人不会用手机,我们也不敢给大夫打电话问。但是我觉得医院不找我,就说明她的病情平稳。医生和护士们实在太忙碌、太辛苦!”

家住朝阳区的常女士如释重负,她刚得知抢救室里86岁的父亲目前病情相对平稳。老人午饭想喝点儿粥,“今天还是腊八儿,我不知道哪儿有卖粥。我去外边转转,看能不能买粥让我爸中午喝上。祝大家都能好起来,健康平安!”常女士说。

共待花开时

上午11点45分,急诊抢救室内,武军元还在和同事分析患者的病情,抽时间写病历。大约两周前,他也感染了新冠,现已康复。这段时间,武军元的体重掉了10多斤。他回忆,最艰辛的阶段是本轮疫情暴发初期,医护人员大批感染无法上班,人手相对紧缺。目前,同事们陆续“阳康”返岗,急诊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仍在超负荷工作。“急诊抢救室最开始规划时核定是16张病床,后来扩为30张,近期每天持续留在抢救室的有60到70个病人。一天24小时进出抢救室的患者大约有100人。我们医院很早就开始综合病房的收治,开设了10多个病区,已经大大减少了急诊的压力。”武军元说。

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。面对所有的危急重症患者,急诊是最前面的一道关口。在急诊医学科工作近14年的武军元,将急诊医生形容为“特种兵”。“你什么都得会,但很难做到特别细致化,因为后续的治疗可能都回到病房或者专科里。急诊最大的特点,第一是疑难杂症的鉴别,另外就是生命器官的支持。首先要让病人活下来,再去找病因、归哪个科治疗。” 武军元表示,急诊医生的挑战性和工作强度很大。同时,也会有一定的成就感。经历过很多病人的生死,竭尽全力把他们救活。 

中午12点许,抢救室内,护理员正在喂几名意识清醒的老人吃午饭。武军元也准备去医院生活区简单用餐。2023年即将到来,他对新一年充满期待:“最近一次回老家还是2020年春节,只休了3天。希望在河北的父母今年来北京过春节,简单团圆一下。我爸妈老觉得心疼孩子,上班没日没夜,我妻子也是从事医疗行业。这段时间我们基本照顾不到在家上网课的孩子。我们已经好几年没有休过年假。最大的心愿是如果疫情过后能有几天年假,想带孩子出去旅游转一转!”

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曙光就在前头!

标签: 医护人员 北京朝阳医院 急诊医学科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X 关闭